【品味海州】錦屏山山名沿革
海州古城南有座大山叫錦屏山,可我們海州城里人都叫它“南大山”。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在海州城正南方,而且在城南諸多獨立山體中數(shù)它最高最大。據(jù)《連云港群山概覽》記載,此山最高峰(在馬耳峰東側)為海拔427.7米,在整個錦屏山系諸多山體中“挺拔高聳,如鶴立雞群”。
錦屏山原本也不叫此名。古時稱朐山?!妒酚洝氛f,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后,在朐山側立朐縣。這說明在秦之前此山已有“朐山”之名。
在早,此山為什么叫朐山?我市史學家、考古專家、原市博物館館長、劉洪石先生生前曾作過考證。他說:“朐山應該讀勾山。古代句和勾同音相假。朐山一名和一段部落的遷徙和融合有關。古史傳說中的太昊時期,他有一個佐臣,名叫勾芒(句芒),是少昊的叔叔。太昊是創(chuàng)造中國最早太陽歷的部落。勾芒被分派到東方主持觀測木星,東方屬木,因而勾芒又稱木官。勾芒氏族來到東方和世居此地的常羲族通婚,而結成血緣部落——朐部落?!陨绞枪疵⒑统t瞬柯湓?jīng)生活過的地方。錦屏山將軍崖巖畫中就有一個方面的人像:這就是勾芒。和《山海經(jīng)》等文獻記載十分吻合:‘方面人身’。以‘朐’名山,這是朐部落對自己祖先勾芒的紀念。”(劉洪石著《東海名郡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5頁)。不過,在很長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中,“朐山”之名只是個區(qū)域性的地名,知名度有限。直至秦始皇東巡至此,發(fā)生了秦始皇“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”之大事,經(jīng)司馬遷《史記》這么一記,“朐山”之名才名聞于天下。
歷代達官名人都有給名山大川起名之雅興,其同僚和屬下也有附和助興之趣。到了明代天啟五年(1625年),海州知州翁承選見此山北麓有條大澗一青龍澗,從山北流下向西流經(jīng)白虎山而后入薔薇河,雅興頓起,遂將此山改名為“青龍山”。
清代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海州知州孫明忠觀此山,覺得它“花草秀發(fā)似錦屏然”立于古城之南,便將用了近50年的“青龍山”名改為“錦屏山”。錦屏山的“錦屏”二字,既寓意山美如錦繡,又寓意為古城天然屏障,保一方平安。很快為海州官民認可,一直沿用至今。
近年,我市石刻文化愛好者封其燦老師在馬耳峰旁發(fā)現(xiàn),一聳巖上刻有“福星山”3個字,落款是清康熙××年(年頭難以辨認)。很可能是當時有人想將此山改名為“福星山”,以祝愿海州古城福星高照,萬民得福,寓意不錯。但從我們記事起,從未聽人這么叫過它。不過,此題刻卻留下了一段歷史。
山河改名是常有的事,多為一地主官意願所好或文人雅興所致。都是取其吉祥美好之寓意,祈求一方平安興旺,人壽年豐。然而,老百姓對家鄉(xiāng)的山山水水,多以其方位、形象一類通俗好記、便于識別的名字叫它。海州城人對古城南這座大山更是這樣。大家祖祖輩輩,吃著用著從這山上淌下的水,燒著這山上長的柴草。不管誰家,在院內(nèi)向南一望,眼前就是這座如錦似繡的大山(過去海州城里城外無高樓大廈)。俗話說:“福如東海,壽比南山”。海州城東臨東海(今稱黃海),南有南山?!皷|?!薄澳仙健倍颊贾?,福壽雙全,是何等寶地!因此,不管上邊怎么給它改名,說得如何如何,城里老百姓還都依其方位,叫它“南大山”。而且,把這種叫法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。
來源:海州文史資料第十五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