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味海州】唐代海州的一次涉外事務
□ 李洪甫
唐大和九年(835年),日本政府派遣入唐的使團中有一位和尚圓仁,他的身份是“請益僧”,即赴唐朝進修佛學的僧人。圓仁自幼在下野都賀郡的大慈寺跟從鑒真的徒孫廣智學習佛法。
開成四年(839年),圓仁到達揚州,要求去五臺山未獲批準,改道北上,于當年四月五日到達海州。
當時,唐朝與新羅建立了在東亞國際關(guān)系史上著名的友盟式外交。為了安全和方便,圓仁冒稱自己是新羅人。而海州東??h對日本人一直沒有放松過防范。海州衙署專門發(fā)布公文,嚴令沿海村民不得私留外國官客(指負有官方使命的外國人)居住,并派軍兵沿海巡邏稽查。圓仁在宿城村正好碰上了海州地方巡警官“都游奕使”部下小分隊中名叫張亮、張茂的等三名軍士,他們手持弓箭盤問圓仁一行。
第二天,東海縣衙署派出交涉代表“都使”來到,要圓仁出具書面的公文和說明來海州的原因,并要圓仁去縣衙。接著,海州衙署派出“衙官”李順察看海邊有無日本的遣唐使船。
四月七日早飯后,張亮等三人雇腳夫挑著圓仁的行李領(lǐng)圓仁去縣衙。途中翻過兩重山,又經(jīng)過“泥深路遠”的鹽灘,下午到達興國寺,又行二十里到心凈寺,會見了海州押衙張實。張實兼任左廂將以及管理外國人事務的“勾當蕃客”,他大概是已知連云港地方史上最早的一名外交官了,張實的級別是正六品的朝議郎。
喝過茶之后,張實與圓仁一行又走了二十里,到達東??h,當晚就住在管理文書的小官“押司錄事”王岸家。四月八日早上,喝過粥之后,張實與東海縣令李夷甫、縣丞崔君原、主簿李登、縣尉花達、捕賊官陸僚等到王岸家會見并設(shè)酒食款待圓仁。飯后,張實與圓仁等乘船去海州,縣令李夷甫還請張實帶二斗新面粉給海州刺史。
兩小時后,圓仁一行越過鳳凰山與朐山之間的小海到達海州的龍王廟,與海州的判官、參軍以及一位姓紀的翻譯相見。接著又西行三里到達海州府衙前,經(jīng)押衙通報,圓仁拜會了海州刺史顏措,“粗解佛教”的顏大夫詢問了圓仁到海州境上岸的緣由。
會見之后,顏措命一位軍將送圓仁回龍王廟。四月十日,圓仁登船,會見了通曉漢、日、朝三國語言的道玄和尚。道玄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,他的《謹呈珍內(nèi)供奉上人從秦歸東送別詩》,還載入了《唐人詩》。
四月十一日,圓仁在良判官的陪同下離開海州到東海縣。十三日啟程向東入海。
摘自海州文史資料第五輯